澄清一些葡萄酒的“江湖传言”

澄清一些葡萄酒的“江湖传言”

关于葡萄酒有着很多江湖传言,就跟武侠小说里的守宫砂一样,听着觉得玄妙,但细想就违背科学道理,有一些所谓的“老法师”的传言到底可信不可信,且看且品味。

喝葡萄酒就要喝品牌的,质量有保证?

国人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思维惯性,认为凡是大品牌的东西,品质都有保证。比如买电器、买车、买衣服等等,这些没有错。但是放在葡萄酒世界里,就有失偏颇了。葡萄酒在国外,很多是由小型的私人酒庄生产的,他们没有能力进行广告推广宣传活动来创立品牌,但这不能说明他们的酒的品质不好,恰恰相反,小酒庄的酒因为没有广告品牌附加值,其酒价是相对合理的。

试想,某个明星代言一款产品,只需要点个头,笑一笑,几十万上百万的钞票就进了明星的口袋,而产品广告代言费,就全部摊在了产品上。你是喝葡萄酒啊,还是给明星送钞票啊?

国内很是有几个在电视上频频打广告的所谓大牌进口葡萄酒。而其酒质,令人不敢恭维,一般属于业内人士私下进行嘲讽的对象,是蒙外行人的,或主要销售到三线以下的城市、城乡结合部,因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消费者素质日趋提高,懂得葡萄酒的人是一抓一大把的。

葡萄酒是暴利行业?

接触过的人知道葡萄酒早就远离了暴利的时代,综合税率接近50%的收税导致葡萄酒成本的上升已经早就不是什么秘密,就像买进口车一样,有着国家利益的体现,为了保护国内葡萄酒产业对进口的葡萄酒就课以重税,这是心照不宣的东西。更有些记者搞笑的写着进价1个欧,卖到消费者手里300块之类的只能说是个笑话了,这样的葡萄酒在经销商渠道价格就已经被压死掉了,流落到消费者手里怎么可能有300?越来越理性的葡萄酒产业早已过了暴利的时代。

低价酒都是用酒精+色素+香精勾兑的假进口葡萄酒?

所谓用酒精+色素+香精勾兑的假进口葡萄酒,基本都还没遇到过。勾兑葡萄酒,就好比当年谣传的多翅膀的鸡和用抗生素喂养的大闸蟹一样,猛听起来有点儿道理,细想就知道不符合实际,造假也是需要成本的。

多翅膀的鸡,其科研成本摊到每一对烤鸡翅上,快餐钱都变成了三星米其林的菜品价;抗生素喂养大闸蟹,且不说抗生素的价格偏高,就是水流都可以把药效降到几乎为零;同理,那种进口的大桶葡萄酒,或国内廉价的葡萄酒,灌装后,每一瓶的成本也就不到十元人民币而已,有必要再人工合成,冒着害人性命的风险去吃力不讨好么?

不是说完全没有假酒,连故宫博物院早年都收到过唐三彩的赝品,再有经验的专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,况且你我常人?

喝了上头的都是假酒?

正常情况下,陈年以后的好酒,无论是葡萄酒还是白酒,是不那么容易上头。但再好的酒,喝多了,都会上头,无论拉菲还是拉图,都会!葡萄酒喝完更容易上头,那是为啥?因为葡萄酒里的二氧化硫和组织胺!二氧化硫是葡萄酒中的魔术师,一个好的酿酒师如果使用不好二氧化硫,就酿不出美妙的葡萄酒。酿酒过程中加入二氧化硫,为了控制葡萄酒发酵并在后期存放中防止发生氧化变质沉淀。而葡萄酒乳酸发酵前,酿造工艺会产生的组织胺,这也是头疼的元凶。

有明显酒精味的酒是假酒?

度数低的葡萄酒,或优质的葡萄酒,酒精味是不明显,但是酒精度数较高的新酒,其酒精味也可能会比较明显,尤其是经过长期路途颠簸(酒体被抖散了,出现了酒水分离),刚刚开瓶的时候。不能因此来判断假酒。

倒一点儿葡萄酒在纸巾上,颜色均匀的是真的,否则是假酒?

葡萄酒的原材料是葡萄汁,葡萄汁多少有沉淀。有些酒庄在灌装前的澄清工作做的好,酒在纸巾上就是均匀分布的颜色,而某些新世界国家的酒,澄清程度不高,就会在纸巾上出现沉淀,但不能说明就是假酒。一款葡萄酒中出现的沉淀,酒质没有问题,只能说明葡萄酒在灌装前没有进行仔细的过滤。

滴在衣物上的红葡萄酒,能用酒精洗去的是真酒,洗不去的是假酒?

该理论的原理是真酒与酒精相容,而假酒不是酒,不能与酒精相容。这个道理容不得深想,试想如果是假酒,也含有酒精,那么为什么不能溶于酒精呢?对葡萄酒成分多少有认识的人也应该知道,葡萄酒中最多的成分是水,其次是酒精,而给衣物留下颜色的只是葡萄本身的自然色素,就好比我们平时吃瓜果,沾在衣物上不容易洗净,所以葡萄酒滴在衣物上也不容易洗净。这不能作为判断葡萄酒真假的标准。

所以以后再有所谓的“老江湖”在您面前卖弄其“火眼金睛”的绝活,可要多思考一下,不要盲听盲信。